編者按:蛋雞養殖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籠養蛋雞綜合征”,從免疫角度講稱之為“免疫系統的支離破碎”,從健康角度講就是“亞健康”。蛋雞發病就是在免疫系統支離破碎的“亞健康”狀態下與獸藥、疫苗濫用的“折騰”中發生并傳播。健康養殖的切入點就是解決獸藥、疫苗解決不了的雞的“亞健康”的問題。而雞的“亞健康”問題應如何解決,應從調整養殖場規模入手。
“小規模大群體”曾付出沉重代價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高玉鵬教授指出,導致蛋雞亞健康不僅僅是飼養的問題,更涵蓋了多方面的技術問題,更與技術實施的主要載體和條件及養殖規模有關。歷史和現實表明,被稱之為“小規模大群體的”傳統養殖模式使養殖戶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我國年產2200萬噸雞蛋,如果按國外先進生產水平計算,我們每年多養了約3億只“吃著料卻干不好活”蛋雞,至少多消耗1000萬噸飼料;也可能是多死亡8000萬只雞的重要致因之一。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每一次家禽重大疫病的流行起點一般都是在區域性小規模養殖無序布局之地;每一次家禽重大疫病一般都是小規模養殖相對集中之地危害程度最大。這就是區域性環境問題。上世紀90年代,我國北方形成的那么多專業村、基地縣,目前已存無幾;通常5年~8年內蛋雞養殖環境被迫“轉移”一次,形成“老區轉移新區,新區演變成老區,老區不得不改行另從業”的環境利用和破壞模式。
超大規模在中國“水土不服”
適度規模是與目前的技術、條件、資金、人力、環境等相匹配的,能獲得良好效益的養殖模式;適度規模是“開方式”的規模,隨著技術、條件變化的動態規模;適度規模的基本原則是要符合健康養殖的目標。
適度規模不是盲目引進國外超大規模的養殖模式。超大規模的養殖模式在中國會“水土不服”。一是因為國外簡化免疫對接國內頻繁的個體免疫難度較大,且容易產生免疫遺漏的缺口,風險較大;二是國外凈化的環境對接國內不安全的環境,一旦有問題,損失會更大;三是超大規模需要高投入,對接我國的農副產品低價格,很難實現良好的投入產出效應。
適度規模也不能忽視健康風險。禽流感等病毒變異都是發生在飼養密度較高的雞舍。養殖密度每增加1倍,疾病風險即增加約6倍。更何況許多適度規模養殖鑲嵌在大大小小雞場不安全的環境下,“一花難獨秀”,健康安全風險忽視不得。
任何模式都內涵健康與不健康兩方面,是把雙刃劍。在別人是好的模式,自己用不好反而會出大問題,關鍵是怎么用。理論說了不一定算,聽別人的更沒準,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是方向
從當前來看,我國的蛋雞業在生產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簡陋設備老化、養殖觀念陳舊;創建品牌的意識差、品牌宣傳不到位、品牌效應差,使得品牌建設滯后;區域內飼養密度大,糞污問題嚴重,超過區域環境安全承載能力,生物安全隱患較多等等。筆者認為,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代表了我國蛋雞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只有這樣,我國的蛋雞產業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首先,通過蛋雞分段飼養,實行專業化生產,有利于育雛育成設施、人力等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專業化育雛育成場設施設備完善,環境可控;飼養管理、免疫規范;實行全出全進,減少疾病交叉感染、免疫排毒等所面臨的養殖風險,提高生物安全等級。政府科學規劃、落實用地,引導并扶持一些企業、公司、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的育雛育成場,企業需完善飼養管理規程、后備雞出場標準、檔案管理等。從而實現蛋雞養殖的社會化分工,專業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例如,河北省辛集市南智邱鄉邊英杰投資建設的后備雞場,采用自動控溫、加濕,自動上料、自動刮糞、自動消毒生產工藝流程。一次可育10萬只雞,年提供后備雞50萬只,為周邊雞場提供60日齡~120日齡后備雞,實現了專業化生產,契約化經營。泊頭市王武鎮周氏育雛場,通過多年對育雛育成技術探索、經驗積累及市場培植,開展育雛育成雞專業化生產、銷售,并輻射帶動周邊養殖戶從事育雛育成雞生產。按統一進雛、統一供料、統一飼養管理標準組織養殖戶生產,協助養殖戶簽訂銷售合同。年可提供育雛育成雞100萬只,銷往河北、河南、湖北等地,促進了當地養雞業的發展。
今后,蛋雞養殖應倡導一體化經營。即通過成立養殖合作社、養雞協會及股份制聯合體等,把分散的中小雞場組織起來,提高中小雞場的組織化程度。完善合作社、協會、聯合體等組織體系和規章制度,有效發揮其行業自律和為會員提供社會化服務功能。我國的蛋雞產業實行專業化生產和一體化經營,有利于發揮龍頭企業、標準化示范場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龍頭企業為載體,以基地為依托,以農戶為基礎,以社會化服務為紐帶,探索產加銷、農科教緊密結合的一條龍生產體系,促進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