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兩周死亡率高的原因
(1)細菌感染:以雛雞白痢、臍炎、大腸桿菌感染為主,大多是由種雞垂直傳染、種蛋在種雞舍被污染、種蛋保管過程中及孵化過程中衛生管理上的失誤引起的。
(2)病毒感染:如傳染性法氏囊炎、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發病的原因往往是種雞免疫程序不合理,使雛雞母源抗體水平過低造成的。
(3)環境因素:第一周的雛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低,溫度過低時雞群容易扎堆,如果此時雞的群體過大,往往造成部分雛雞被擠壓窒息死亡;某段時間在溫度控制上的失誤,如溫度忽高忽低、晝夜溫差過大,雛雞也會感染腹瀉、流感等疾病死亡。
要降低育雛初期的死亡率:一是要從大型、衛生工作管理較好、防疫程序合理的種雞場進雛;二是要控制好育雛環境;三是育雛期用在飲水和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如雛禽樂、小雞速安欣等,預防一些常發的細菌病。
2、體重落后于標準的原因
(1)飼料營養水平太低,尤其是能量水平過低。
(2)環境管理失宜,育雛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采食量,溫度稍低些,雛雞的食欲好,采食量大。舍溫過低或過高,都會造成采食量下降,從而影響增重。
(3)雞群密度過大、雞的活動范圍過小會直接影響生長速度和均勻度。通風不良、空氣質量差、雞組織缺氧,會使雞產生代償,加重心臟負擔,也會造成生長速度減慢。
(4)照明時間不足,雛雞采食時間不足,影響生長。
(5)感染球蟲病、大腸桿菌病、慢性呼吸道病、法氏囊炎等,抑制雛雞的生長。
(6)應激因素。應激能夠造成雞內分泌和循環系統的變化,直接影響雞的采食量和飲水量,導致生長速度減慢。
為了使雛雞適時達到標準體重:一是要供給優質全價、維生素含量高的飼料;二是要科學有效的管理;三是合理的飼養密度和光照制度;四是提前用藥預防雛雞各階段的常發病。五是通過合并免疫、添加維生素、減少換料次數等,盡量減少雞的應激。
3、雛雞發育不整齊的原因
(1)飼養密度過大,雞群采食飲水位置不足,強雞欺負弱雞,會使弱雞采食、飲水不足,進一步造成體質下降,生長落后于全群。
(2)飼養環境控制失誤,溫度忽高忽低,通風不良,會導致雞群產生嚴重的應激,部分雞的生長會落后于全群。
(3)疾病的影響。由種雞傳來的白痢、支原體等,或在孵化過程中被細菌污染的雛雞即使不表現發病,增重也會落后。
(4)斷喙失誤,部分雛雞喙留得過短,影響采食,增重受到影響。
(5)飼料營養不良,飼料中某種營養素缺乏或某種成份過多、營養不均衡,造成部分雞能量或蛋白質攝入不足。
要改善以上狀況,一要擴大育雛籠面積,降低飼養密度;二要在保證溫度合理的同時注意加強通風;三是要合理斷喙,上喙斷去二分之一,下喙斷去三分之一;四是要使用營養搭配合理的優質配合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