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份以來,我國山東、河北、遼寧、河南等地黃羽肉種雞中發生了一種發病率、死亡率都較高的疾病,剖檢癥狀以肝臟腫脹、發黃、出血,心包積液、腎臟出血等為主癥,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禽腺病毒Ⅰ亞群(IBHV)陽性,本病毒與這種疾病有比較明顯的關聯性,目前本病還有繼續蔓延的趨勢,在白羽肉種雞、商品蛋雛雞中也有發病情況。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藥物防控。為了更加詳細了解本病,提供有效預防和控制本病的參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養禽者的損失,經筆者詳細市場調查,特將本病的發生情況、發病原因分析、防控措施建議等,與業內同仁分享、商榷。
1 病原學
腺病毒病是全世界家禽和野禽常見的傳染病原。腺病毒分為Ⅰ、Ⅱ、Ⅲ三個亞群:Ⅰ群可以引起包涵體肝炎和心包積液綜合征,Ⅱ群可以引起火雞出血性腸炎和雞脾臟腫大,Ⅲ群可以引起簡單綜合癥。Ⅰ群禽腺病毒是雞內常在性、條件性病原之一,它具有潛在致病力。當雞群遭遇嚴重應激,特別是存在免疫抑制性因素的情況下多發,且病情嚴重。
禽腺病毒Ⅰ亞群目前已鑒定了A~E 5個毒種,12個血清型。腺病毒粒子由252個殼粒組成,中間包著直徑60~65納米的髓蕊,殼粒排列在三角形的面上,呈每邊6個殼粒。禽腺病毒具有兩根長度相近的纖絲,纖絲的長度與抗原原性有關。
病毒顆粒直徑70~90納米,無囊膜,呈20面體對稱結構,雙股DNA,可凝集大鼠紅細胞和綿羊紅細胞。病毒顆粒在細胞核中堆積,形成晶狀結構即包涵體。用細胞化學或免疫染色的方法在感染雞組織或細胞培養物上可以清楚觀察到包涵體,可用于禽腺病毒的診斷。
禽腺病毒對脂溶性消毒劑耐受,1:1000的甲醛溶液可使其滅活;耐酸、耐堿,耐受Ph3~9;耐熱,有些毒株在56℃18小時生存完整。
2 流行病學
目前本病在河南地區主要感染4~8周齡的黃羽肉種雞,也有部分雞群在2~3周齡發病。禽腺病毒病既可以垂直傳播,也可以水平傳播,病毒可存在于糞便、氣管和鼻黏膜以及腎臟中。病毒可經各種排泄物傳播,種雞可通過種公雞精液傳播。
3 潛伏期
腺病毒病自然感染的潛伏期很短,為24~48小時。
4 臨床癥狀
4.1發病急,死亡快,發病后8~24小時內死亡,日死亡率2%。
4.2發病雞群拉黃綠色稀便。
4.3雞群感染后10~15天內死亡率達到20%~40%。
4.4發病雞群的采食量和生長情況基本不受影響。
5 剖檢癥狀
5.1氣管軟組織彈性差、變脆,氣管環狀結構增粗、變白。
5.2心包積液增多,心包內有大量的黃色澄明液體,心肌表面有出血斑。
5.3肺水腫。
5.4肝臟腫脹、發黃,有出血斑。
5.5臨床約有20%的病死雞脾臟腫脹、出血。
5.6腺胃肌胃交界處有出血斑或出血帶。
5.7腎臟腫脹出血,腎小管有尿酸鹽沉積。
5.8腿肌有少量的出血斑。
5.9法氏囊萎縮,內有黏性或干酪樣滲出物。
5.10肌胃角質層發黑、糜爛、龜裂。
6 診斷
病毒分離和病理學診斷是禽腺病毒病的主要方法。河南某黃羽父母代肉種雞場發病后病料送國家受用藥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行實驗室診斷。取發病雞群的肝臟進行處理,經雞胚尿囊腔接種后進行PCR鑒定,結果為腺病毒Ⅰ亞群陽性。將發病雞群通過固定石蠟切片HE染色,發現肝細胞內有大量的包涵體存在,故確診本病為包涵體肝炎。
7 防控措施
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藥物,防制本病須采取綜合防制措施。
7.1謹防通過引種引進病雞或帶毒雞。本病除經蛋傳播外,也可水平傳播,故對病雞應立即淘汰并做無害化處理;醛類消毒劑可使禽腺病毒滅活,因此在臨床健康雞群應經常用高效消毒劑如戊二醛等進行帶雞消毒和環境消毒。
7.2增強雞體非特異性抗病能力。雞群通過添加維生素K及微量元素如鐵、銅、鈷等,同時在飼料中添加相應的提振免疫力的中藥顆粒制劑和抗感染的化學藥物,以有效抵抗本病感染和防治繼發其他細菌性感染。
7.3有免疫抑制因素存在時增加本病毒的致病性,因此應加強IBD的免疫,選擇不含外源污染的純凈活疫苗,禁免攜帶其它病原的疫苗。同時加強MD、ND、AI(包括H5、H9)、IB等的免疫,并確保免疫效果;強力控制霉菌(飼料和環境)污染。
7.4加強飼養管理,做好雞舍內部的溫度、濕度、通風及環境衛生管理,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最大限度降低應激。
7.5在發病初期,早發現,早采取措施。對發病種雞群實施全群淘汰并做焚燒處理。對商品雞群病雞應立即淘汰并做無害化處理;臨床健康雞群,采用支持療法,保肝通腎、止血、增強抵抗力,清熱解毒、排解霉菌毒素及強化消毒等,可起到很好的控制疫病發展。實踐證明,早期控制得當,可有效遏制疫病蔓延,雖不能消滅本病,但可將總死亡率控制在5%以內,極大降低損失。
7.6種雞場應及時淘汰發病雞,避免給后代帶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