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叫“安卡拉病”?
該病于 1987 年3月在巴基斯坦臨近卡拉奇的安哥拉首先報道,次年夏天便擴散到整個巴基斯坦,造成了上億只肉雞死亡,“安卡拉病”(Angrara disease)因此而得名。
二、病原是什么?
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FADV)。
研究人員將禽腺病毒分類為3個亞群,III群是“減蛋綜合征”病毒;II群是“火雞出血性腸炎”病毒;而引起“心包積液-肝炎綜合征”的則是屬于I群腺病毒FADV-I,該病毒有12個血清型。
三、目前國內流行現狀與特點?
我國曾于 1976 年首先在臺灣省有過該病的報道,但未大規模爆發流行。自2014 年以來國內各地區呈現暴發趨勢,目前已呈全國性流行,已經成為一種嚴重危害養禽業發展的傳染病。
FADV-I對各品種、各年齡段的雞群均易感,多發生在3-5周齡肉雞,10-20周 齡的蛋雞、種雞亦可發病。病程一般在10d左右,也有的持續2-3周甚至更長。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國內目前流行的主要是血清4型、8型毒株。商品肉鴨也能夠感染發病,主要集中于15-25日齡,近來也有報道是由血清2型病毒引起。
四、臨床癥狀如何?
單獨感染FADV-I的雞群整體正常,會出現零星的病雞、死雞。病雞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翅膀下垂,羽毛蓬亂,曲腿蹲立、伏臥不起,雞冠和肉髯發白等癥狀。當有免疫抑制病或發生細菌混合感染時,加劇病情的惡化開始出現死亡增多,死亡高峰多持續4-8d,死亡率在10%-60%不等。
伏臥不起,雞冠和肉髯發白
五、有病理變化?
特征性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心包積液、肝臟、腎臟、肺臟的炎癥。
圖一/二:心包積液(淡黃色液體或膠凍樣滲出);
圖三: 肝臟腫大出血、質脆發黃
腎臟腫大、出血;肺臟出血。
六、如何診斷?
觀察雞群狀況,根據發病日齡、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和死亡規律;解剖察看病理變化,若有上述特征性病變則可初步診斷;進一步診斷還需要采集病料(主要肝、腎、肺臟等病變組織),實驗室做核酸檢測。
七、防治措施
1、加強雞場生物安全的控制是防治該病關鍵,需警惕活疫苗污染帶來的危害。
2、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及免疫抑制疾病的發生,有報道稱法氏囊、傳貧兩種病毒都可增加FADV-I的致病性,應該引起重視。
3、疫苗免疫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措施,一旦發病,注射高免卵黃抗體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同時應配合保肝護腎、強心利尿的中藥制劑輔助治療,添加抗生素治療以防止繼發感染。